來源:界面 馬穎君
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?似乎每一次人工智能領域有所突破的時候,人們就會開始焦慮地思考這個問題。
對此,在本屆博鰲“人工智能”分論壇上,百度總裁張亞勤表示,“我們現在想這個問題實在是焦慮地太早了,有點像擔心火星上面會不會堵車?!?/p>
對于人工智能所處的階段,搜狗CEO王小川表示,“人工智能目前還只是按照人設定的套路做事”。王小川稱,目前機器還不可能超越人類,它們對于知識、常識的認知也很有限。
對此,王小川舉了一個例子。去年六月份,王小川在劍橋大學見識到了一個訂餐系統(tǒng)。當時這個訂餐系統(tǒng)的表現非常驚艷。使用者說自己喜歡吃辣的,系統(tǒng)就會用語音回答附近多少米內會有他喜歡的餐館。使用者繼續(xù)問餐館的電話,這個系統(tǒng)也立即報出了電話。然而,當另外一位使用者去和訂餐系統(tǒng)交流的時候,系統(tǒng)詢問,“我需要幫你找一個停車位嗎?”這位使用者說,“我沒有車”。系統(tǒng)一時語塞,不知道他在講什么。
王小川表示,目前機器還沒有突破對知識、常識的認知,仍然需要通過一些人工和半人工的方式去將一些信息和系統(tǒng)連接,比如告訴系統(tǒng)“沒有車”等價于“不需要停車位”。
除了用更多的知識和常識去訓練人工智能之外,找到特殊的場景是讓人工智能發(fā)揮強大作用的另一個關鍵。
人工智能目前表現比較突出的領域為語音識別、語義識別和圖片識別,但是讓人工智能發(fā)揮作用還必須找到非常具體的場景。比如,在炒股票的場景里就只能跟機器談論股票方面的內容,結合聊天場景計算機才能給出最準確的判斷。如果在這個場景中談論起于股票相去甚遠的話題,機器也難以分辨出用戶的需求。
除了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更多的場景中去尋求量變之外,人工智能本身也需要發(fā)生質變。
目前來看,限制人工智能發(fā)展的不僅僅是特殊的場景,還有數據。人工智能中的算法和數據相當于火箭的引擎和燃料,缺少數據意味著缺少燃料。
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算法在加拿大實現了突破,然而加拿大由于地廣人稀,缺少數據,加拿大的科學家無法使用先進的算法來訓練計算機。因此,人工智能最后是在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具有海量數據的國家落地。
如果機器能夠通過小數據學習,那機器的智能程度將得到極大提高。張亞勤表示,通過小數據學習,才是更像人類的學習方式。“比如一個小孩,一次他看見一個蘋果以后,下次再看見,他就能認識這是個蘋果,而不需要看成千上萬個蘋果?!睆垇喦谂e例道。這個對于人類來講輕松不過的事情,機器就要看成千上萬張圖片才能總結出來,蘋果究竟有什么樣的特征,然后按照總結出來的特征識別下一個蘋果。
不過在小數據學習方面,理論領域目前并沒有實質性突破。王小川表示,目前人類還是通過大數據將套路教給機器,讓機器去做一些重復的事情。
- QQ:61149512